top of page

巴克斯特和他的《原始感應》

人類一直自認為是「萬物之靈」,能思考、有感情,懂得喜怒哀樂還

能發明創造。其他的生靈,特別是植物,向來被認為是沒有感官智慧

的較低等生物。事實真是如此嗎?在1960年代,科學家巴克斯特在一

次偶然的實驗中發現,植物是有感情的……

美國佛及利亞州維也納小鎮上,兩個女孩子正在對著桌上的兩個插

著相同小黃花的杯子貼著標籤,「左邊的貼不好的詞:不喜歡你,

很醜,討厭……」10歲的王珍還沒說完,6歲的妹妹小寶就搶過話

音,「右邊的這個貼讚美的詞:漂亮、好看、喜歡你……」說著小

妹妹抱著瓶子親了一下,兩個孩子都樂了。

「這是我們家為孩子設計的試驗,我想告訴孩子,植物是有感情的,萬物皆有靈。」屋子的主人、兩個孩子的母親唐女士向客人這樣介紹。據她描述,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試驗了,試驗的結果基本都很類

似,「一、兩個星期之後,那個被貼著好詞標籤的花開得長久,水也不臭,而被貼不好詞的花就萎縮了,水也會發臭。」

生物感應研究將顛覆世人對生命的認知

自從60年代科學家巴克斯特(Cleve Backster)用測謊儀意外發現「植物是有感情」的「巴克斯特效應」以來,在這一認識上,科學進展始終遠遠滯後於民間的認知與推動。這個甚至被開放的學者寫進科普讀物的常識話題,就像無數的UFO現象一樣,因不能隨時、隨地、隨人、隨意地滿足科學試驗的某些「客觀」要求,比如雙盲、對照或是統計等,至今未能得到所謂的權威冠名。換句話講,科學的遲鈍也不奇怪,因為如果「植物是有感情的」是真實存在的,那最受挑戰的將是科學界本身。感情背後的生靈,生命的注入與輪迴,生靈後面的造物主,這些自然的追問都將壓得實證科學無法喘息,因為科學最頭疼的難題就是無法證明——神的存在。

60年代在偶然情況下測出「植物有感情」的科學家巴克斯特,對生物原始感應現象的研究改變了他的人生。從此他全心投入生物感應的觀測和實驗,他的測試和研究堅持了四十多年。如今,當年的巴克斯特從年青人了變成了老者,高齡86歲。有人說,他是神安排的使者,他將屬於人類的未來,總有一天他的發現與研究,不僅會給生物感應研究領域帶來根本性的突破,也將改變我們對世界和生命的認知。

巴克斯特的主要著作《原始感應》是這樣開頭的:「在1966年2月2日之前,我從來沒想過我會涉足前沿的生命意識領域的研究。但是現在回想起來,我所有的教育,我接受的訓練,我的職業,甚至我天生的好奇心都在為那一天和那一天之後的人生做準備。」

在揭示出植物生命的真相之後,巴克斯特由衷地感慨:謹向大自然和她的眾多造化致以無上的感謝,這些生命的形式曾經在我的實驗室裡短暫駐留,並為我的好奇心展示了她們深藏的能力。

北美新唐人電視《世事關心》節目小組曾前往聖地牙哥拜訪這位沉默數十年的傳奇人物,回憶起當年的傳奇故事,巴克斯特老人依然是那樣的精神矍鑠、神采奕奕。


測謊研究的意外發現

巴克斯特出生在新澤西州的Lafayette市。受二戰影響,他在德科薩斯農機學院學業中斷,他當時是第一個在當地應徵入伍的海軍軍官。在服役前,他對催眠現象極感興趣,做過許多研究,對使用催眠術進行情報和反情報方面提供建議。

催眠術在那個時代屬於新鮮事物,很少人對它有深入的了解,巴克斯特把它創造性地用於反間諜工作,傳奇就這樣開始了。

 

 

 

2  3  4  5  下一頁

bottom of page